騰訊財經綜合報道(風生)A股市場風雨突變,截止發(fā)稿,周三A股市場共有1429家上市公司停牌。兩市停牌股票占比超過50%,分析人士認為,此規(guī)模的停牌潮A股歷史罕見。
近期發(fā)布停牌公告的公司數(shù)量一覽(騰訊財經制表)
6月29日 |
9家 |
6月30日 |
26家 |
7月1日 |
17家 |
7月2日 |
17家 |
7月3日 |
51家 |
7月6日 |
60家 |
7月7日 |
203家 |
7月8日 |
預計超過600家 |
至于停牌原因,很多上市公司公告多以“籌劃重大事項”等原因一筆帶過。A股保衛(wèi)戰(zhàn)下,上百家上市公司不約而同的停牌背后,到底有哪些不得已的理由?
理由一:基金賣出保命 拖累“優(yōu)質抗跌股”跌停
有業(yè)內人士在接受騰訊財經采訪時透露,目前上市公司大面積停牌帶來連鎖的負面效應:私募基金持倉風格從激進變?yōu)楸J?,公募基金遭贖回壓力,只能賣出尚未停牌的股票保命。這也直接導致今天多股跌停。在非理性的擠兌行情之下,多家公司只能無奈選擇停牌。
在風雨之中,不管是私募還是公募,在被迫出售股票之時,變成了被動的做空者。私募的風格已經從激進變成了保守。廣發(fā)證券今日公布的調研結果顯示,與一個月前相比,私募投資者的倉位配置發(fā)生了變動,一些今年初才成立的私募,為了盡快爭取第一次的分紅提成,以便在熊市中活得更長,而在上個月選擇了比較激進的持倉結構。然而,僅僅一個月之后,這些私募仍然沒有拿到分紅提成,但卻在周初就大幅降低了倉位,甚至全部賣出。廣發(fā)證券總結:在目前的環(huán)境下,很多樂觀投資者也被逼成了“做空者”,加劇了市場向下調整的幅度。
公募的日子更不好過。由于公募基金行業(yè)產品凈值普遍下挫,一些公募基金在業(yè)內的排名雖然沒有受到股災的太大影響,但近期卻不斷出現(xiàn)基金贖回。
有基金公司副總經理透露,大面積股票的停牌,事實上已使基金的相應部分倉位被鎖死,還使一些新近成立的新基金無法在短期內按照原有步驟逐步購入這些股票。在本周的“跌停潮”中,上半周本來還有一些“優(yōu)質抗跌”的股票,但是隨著贖回壓力越來越大,一些公募基金只好賣出僅剩的還有流動性的股票,結果把這些“優(yōu)質抗跌股”也活生生地打在了跌停板。
有業(yè)內人士分析認為,基金贖回的制度性缺陷導致了上述現(xiàn)象的發(fā)生。“贖回壓力下的裸做空,對原來已經發(fā)生股災的大盤壓力更大了。而且這個機制還有一個效應,就是劣幣逐良幣類似的,會讓好股票跌的更多,因為在贖回的壓力下機構需要現(xiàn)金流,只有好股票有人買,機構能夠拋出,結果就是好股票反而可能跌的更多。因此在股災之下,是泥沙俱下,好股票也不能幸免的。”
理由二:大股東的股權質押成為“杠桿”炸彈
如果不及時停牌,多家上市公司面臨的股權質押風險將成為一顆“杠桿”炸彈,隨時可能會被引爆。
騰訊財經采訪獲知,當前很多企業(yè)老板是通過以股票的價值為抵押,從銀行貸款來為擴張融資的。這些貸款的條款通常要求企業(yè)老板,在股價快要跌至貸款的未清款項以下時增加抵押品。
滬市迎來自1992年以來的最大跌幅,三周的時間里暴跌29%的情況下,很多公司都即將面臨上述問題。據《證券時報》統(tǒng)計,今年以來,隨著股指飆升,進行股權質押的上市公司在不斷增加,576家公司股東累計質押所持有股份1244次。
《證券時報》報道,假定質押率為30%,預警線150%,那么一旦股價質押后跌幅超過50%,股價即逼近預警線。在年內質押股權公司中,全筑股份等37家公司股東質押股權后,股價跌幅超五成。有分析認為,隨著股市暴跌,如果一些股票再不停牌,很多大股東的股票質押和增發(fā)盤就要被平倉。
誰來拯救這些公司?業(yè)內認為,目前的情況下,政府出手救的只有藍籌股,對全市場2700多家公司來說,能分到這部分資金的,只有那極少數(shù)大塊頭。因此,部分公司已經開始出招自救,暗助股東渡過難關,手段從高管增持、員工持股、回購計劃乃至停牌。
例如:先鋒新材在股價連續(xù)大跌后,于6月30日宣布停牌籌劃重大事項,該事項現(xiàn)已確定為,由其控股子公司參與收購澳大利亞圣·凱迪蒙公司100%股份的公開競標。作為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盧先鋒還特別承諾,如本次收購競標失敗,將由其承擔與本事項相關的全部費用。隨著先鋒新材停牌、股價“強行止跌”,其前期質押股權觸及警戒線的壓力也大大減緩。
理由三:持股成本是員工持股的最后一道防線、內部壓力大
當前快速而持續(xù)的下跌,不僅打亂了部分上市公司的資本運作節(jié)奏,也使剛剛完成建倉的員工持股計劃普遍出現(xiàn)虧損。據上證報資訊統(tǒng)計,6月1日至今,兩市合計有23家公司披露完成了員工持股計劃的購買,其中20家公司的員工持股計劃已處于浮虧狀態(tài),少數(shù)公司的虧損比例更是超過40%。有市場人士認為,“虧誰也不能虧自己員工”,員工持股計劃的成本可以作為二級市場投資的一個重要指標,目前的大幅浮虧主要與大環(huán)境有關,也為二級市場的投資者提供了一個參照。
據統(tǒng)計,6月以來完成股票購買的23家公司的員工持股計劃中,目前仍能維持賬面盈利的公司僅有三家,分別是泰爾重工、飛馬國際和安利股份,其中前兩家已分別于7月2日和7月3日即申請停牌,躲過了近兩天的調整,安利股份的員工持股計劃于7月3日完成買入,購買均價12.90元每股,最新股價13.69元,目前有5.6%左右的浮盈。其他20家公司的員工持股計劃則全部處于浮虧狀態(tài),虧損比例在4%至44%之間。
有券商人士認為,這些員工持股計劃被深套的公司,未來應該有更強的動力進行市值管理,以減緩內部壓力。“虧誰也不能虧員工??!員工持股計劃的本意,是讓員工通過持股來分享上市公司成長,如果讓員工長期套牢在里面,肯定達不到激勵的效果,甚至還會有負面效果。”
據《上證報》報道,員工持股計劃普遍存在杠桿,且多由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擔保,這也加大了公司在被套牢之后的壓力。由于杠桿效應以及借款利息的支出,從賬面上看員工的虧損比例嚇人,“如果是1:2的杠桿,虧到30%以上,員工的本金事實上已經沒有了,這個對員工積極性的打擊也不能不考慮。”
市場持續(xù)大跌,使得前期相對成本收益屢創(chuàng)新高的員工持股標的也出現(xiàn)大幅回調;甚至出現(xiàn)了多只個股跌破員工持股成本。建議從幾個角度篩選跌破成本的員工持股標的:第一、杠桿高低;第二、員工持股占比;第三、業(yè)績狀況;第四、跌破成本比例。
理由四:定增破發(fā)批量出現(xiàn) 上市公司被迫救價
有一類上市公司無疑也值得關注,那便是跌破非公開發(fā)行股票成本價的股票,此類公司出手維穩(wěn)股價的決心也不容忽視。
事實上,由于參與上市公司非公開發(fā)行的主要是一些機構投資者。其投資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對上市公司的信任,并希望獲得較大的投資收益。倘若讓這部分投資者遭遇虧損,這對上市公司今后的再融資無疑將有很大的影響。因此,一般而言,當股價破發(fā)之時,上市公司會使出全身解數(shù)救“價”。
值得一提的是,券商認為,大股東參與認購的標的更值得關注。國金證券認為,大股東對上市公司具有較高的控制權,大股東參與定增一般體現(xiàn)了其對上市公司經營的認可。同時,由于認購存在鎖定期,換一個角度而言,大股東參與定增后,會進一步為上市公司提升經營及投資收益而貢獻,以謀求公司長足的發(fā)展。因此,大股東參與定增對公司長期發(fā)展及股價都起到了支撐作用。
停牌股復牌后有補跌風險 大面積停牌將加劇市場流動性枯竭
股票大面積停牌是一把“雙刃劍”,同杠桿一樣,助漲或助跌。停牌潮造成的不利影響,除了使得幾大指數(shù)失真外,更重要的是,在目前市場低迷,流動性不好的情況下,會進一步加劇市場流動性枯竭。
最簡單的道理,越來越多股票停牌,自然就將交易轉向了沒有停牌的股票,在下跌市場中,這些可交易標的就成為了資金出清操作對象,不僅加劇了這些股票的下跌深度,如此延伸下去,越來越多的股票跌停,越來越多的股票為求自保也加入停牌行列,從而使得市場流動性越來越少。
對于機構來說,為了應對贖回,公募基金經理等投資人不得不賣掉本來并不想賣掉的股票,因為其他股票都已停牌,于是流動性稍好的股票就成為首選的拋售標的,這部分股票被“誤傷”不說,為了在市場中規(guī)避流動性風險,基金經理往往又調倉換入這些流動性稍好的股票,一環(huán)一環(huán),都是被迫下的無奈之舉。
分析認為,停牌股復牌后的股價風險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市場的風險。比如說不少個股在停牌前,指數(shù)尚處在4000點上方,但僅僅經過兩三個月的停牌之后,指數(shù)已落到2000點下方,那么,即便公司的質地較佳,股價也會補跌。畢竟在4000點時,市場賦予的市盈率座標或是25倍,但到了2000點下方,座標或降到20倍,如此的數(shù)據就顯示出股價理應有20%的跌幅。
二是停牌事項是否符合市場預期的風險。不少個股在停牌時稱商討重大事宜,重大事宜或有不成行的可能,這也會帶來投資風險。而且,如果重組事宜低于市場預期,那么,股價也會大幅下跌。
還有業(yè)內人士提醒,由于權重股在指數(shù)中的較大影響,對于權重股停牌后復牌的情況是必須要關注的,但是個股的權重再大也無法與整個股市抗衡。